稻作文明是湖湘农耕文化的核心申宝证券,湖湘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6月25日,以“赓续农耕文化 严守耕地红线”为主题的湖南省第35个全国土地日主题宣传暨农耕文化与耕地保护研讨活动在怀化市洪江市举行。
△安江农校千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图/洪江市委宣传部提供
湖南稻作文明源远流长。从早期的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世界最早的栽培稻,距今已有1.4万年以上,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遗存之一;澧县城头山遗址发现了世界最早的成熟水稻田,被誉为"世界稻作文明的活化石";宋代占城稻的引入、推广,孕育出双季稻生产模式,极大提升了粮食产能;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广为流传,湖南成为“天下粮仓”;进入现代,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科研团队开创了杂交水稻技术,不仅让中国粮食安全有了坚实保障,更惠及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科技与文化双轮驱动。
支撑杂交水稻智能育种体系建设申宝证券
杂交水稻研发是湖南的金字招牌,袁隆平院士团队杂交水稻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现场,记者采访到中国工程院院士柏连阳,他表示,近年来,他和团队秉承袁隆平精神,坚决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杂交水稻超高产攻关在2014年突破亩产1000公斤基础上,2018年突破1100公斤达1152.3公斤,2023年突破1200公斤达到1251.5公斤。”柏连阳介绍,耐盐碱水稻重大新品种创每亩573.8公斤高产纪录,自主选育的“箐两优3261”填补了华南滨海盐碱区强耐盐、多抗、优质杂交稻品种空白。
今后柏连阳和他的团队将进一步解析杂种优势机制申宝证券,支撑杂交水稻智能育种体系建设;培育出更多的超高产杂交稻、耐盐碱水稻;并在再生稻、耐除草剂杂交稻等取得新进展。“未来,我们将通过科技创新传承赋能湖南稻作文明发展。”柏连阳告诉记者,将以“种业安全+生态可持续+文化赋能”为核心,推动从传统农业向绿色高效全产业链转型,进一步巩固其作为全球稻作文明标杆的地位。
汇聚湖湘耕地文化发展的强大合力
湖湘耕地文化是湖湘文化最早的表现形态之一,承载着湖南地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传承与发展湖湘耕地文化,有利于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担负文化使命,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湖南建设文化强省。同时,还能够有效促进解决耕地保护困境,推进湖南耕地保护工作,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湖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告诉记者,目前,湖南师范大学项目组围绕“湖湘耕地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撰写了20多篇论文、50多万字书稿,10多篇调研报告,收录了1000多种专题文献和文物,形成了卓有成效的阶段性成果。
此外,湖湘耕地文化在丰富湖湘文化资源库、凝聚耕地保护共识、推动湖南农业高质量发展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刘仲华建议,打造湖湘耕地文化品牌标识,开展全域式、专题化的文化资源普查,深化资源的学理转化与符号提炼,提升文化品牌标识度,让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品牌资产。
“是创新湖湘耕地文化传播形态,搭建并利用好智能化传播平台,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呈现,探索多样化表达,推动湖湘耕地文化焕发时代生机。”刘仲华说,希望能凝聚湖湘耕地文化发展合力,营造良好的湖湘耕地文化创新生态,汇聚起湖湘耕地文化发展的强大合力,提升湖湘耕地文化的美誉度与影响力。
潇湘晨报记者章杨梓昕 实习生张紫瑄申宝证券
举报/反馈龙辉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