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满李典镇长生村的田埂达麟操盘,种植户顾得义正将一捆捆清理干净的废旧农膜和农药瓶搬上三轮车,驶向村口的回收点。“顾老板,今天的地膜是120公斤,农药瓶5公斤,一共是275块钱!”回收点老板的一声声吆喝,让顾得义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了。
这一幕,正是广陵区推进废旧农膜及农业包装废弃物回收工作的生动写照。曾经困扰田野的“白色污染”,如今正悄然变身为农户口袋里的“真金白银”,更成为守护农村净土的坚实屏障。
长久以来,废旧农膜、农药及化肥包装废弃物被称为潜伏在土壤中的“生态杀手”,不仅破坏土壤结构、阻碍作物生长,还会随着雨水渗透污染地下水,甚至通过食物链影响生态安全。广陵区自2019年起便将废旧地膜、农药包装纳入回收体系,2022年又率先将化肥包装纳入“应收尽收”清单,仅这项新增的售卖品类,每公斤就能为农民多带来7-10元的收入。这一举措不仅擦亮了农民喜笑颜开的面庞,更擦亮了人居环境的生态底色。
为了让农民“愿交、能交、方便交”达麟操盘,广陵区财政每年专列工作经费,地膜回收每吨补贴农户2000元,补贴回收点500元,补贴第三方运营费2500元;区、镇、村19个回收点统一编号、挂牌上岗,扫码就能找到最近网点。
展开剩余65%在沙头镇陈祠村的回收点,墙上的价目表清晰醒目:“肥药包装废弃物(瓶子)7元/公斤,肥药包装废弃物(袋子)10元/公斤……”仓库里捆扎整齐的各类农业废弃物分类摆放着。作为扬州重要的“菜篮子”基地,沙头镇每年西瓜、草莓、番茄等果蔬种植需消耗大量农膜,曾是“白色污染”的重灾区。如今,这里的回收体系已形成“农户交售—村级收集—镇级转运—区级处置”的完整闭环。回收后的农膜被运往专业企业,经高温裂解制成再生塑料颗粒,这些颗粒又被重新用于制作农业用品,真正达成了“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循环利用。
“每年仅废旧地膜和农药包装就能回收60吨左右,相当于从土壤里‘抢救’出24万只塑料袋的塑料量。”广陵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人员拿出一组数据,2024年,仅沙头镇就回收农膜超20吨,相当于减少近2000亩土地的塑料残留。
为让回收理念深入人心达麟操盘,广陵区农技中心连续多年举办专业培训班。近两年,广陵区已连续举办16期培训班,累计培训1200余人次,从科学选膜到减量施肥,从法规解读到实操演练,让绿色种植成为农民“新风尚”。
这场变革不止于“收废品”。在紧邻长江的广陵区北洲三镇,“净塑城市”理念正根植人心,农膜回收体系与环境整治同步推进。垃圾分类、河道管护、美丽庭院建设此起彼伏;农资店增设“以袋换袋”柜台,村民用10个干净农药瓶可兑换一包生物农药;“净塑”知识走进中小学课堂;无人机航拍巡查,乱排乱放企业上“黑榜”……政府、企业、农户、社会组织多元共治,共同奏响农村人居环境的广陵和声。
数字印证着绿色行动的实效:自2019年以来,广陵区年回收肥料、农药包装废弃物超30吨,废旧农膜超35吨,农药包装废弃物良好以上等级评价合格率达90%以上,废旧农膜回收率超95%,无害化处置率100%。这些数字背后,是田间地头的洁净如新,是农户钱包里的“额外收益”,更是农村人居环境生态屏障的持续筑牢。
农业废弃物回收不是终点,而是绿色农业的起点。下一步,广陵区将把回收体系延伸到农业企业、田园综合体,逐步实现全域覆盖,让每一寸土地远离污染,让每一户农户共享绿色红利。
供稿:扬州市生态办 广陵发布 董淑芳
编辑:李萍 乌恩奇达来
审核: 赵继平达麟操盘
发布于:北京市龙辉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